坚持新闻志向、做全媒型记者、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一直在路上

(吉林广播电视台 刘晓蕾)

 

 

      一、坚持新闻志向。

      说到记者这个职业,大家都会很兴奋,因为它汇聚了荣光和梦想,但背后也有苦涩和辛酸。

      说的“高大上”一点,它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着、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们每天忙着写稿,忙着创作,整天在外奔波;一台相机、一台笔记本、一支录音笔、一台摄像机,就是我们的武器。背负着挖掘真相的使命,每一笔都成了历史的追光、时代的注脚、前行的基石。

      这份职业让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让我体味世间冷暖,看尽人生百态。

      然而,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既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也是一个辛苦的职业,只要有新闻发生,不论白天黑夜,不论艰难险阻,不论战火纷飞,我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在一篇篇看似寻常的新闻报道背后,都浸透着记者们的辛劳、智慧、汗水,甚至伴随着危险和牺牲。

      而对于女记者来说,要平衡家庭和工作更是不容易。早起采访、熬夜写稿、经常出差,是常有的事儿,很少能顾得上家。就拿我来说,加班的时候,女儿经常打电话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早上出门的时候,女儿经常会嘱咐我,妈妈下班早点回家。晚上临睡前,女儿还会关切地问我,今天还熬夜吗?每当这时候,我内心都会感到无比愧疚,觉得对她欠缺太多。

      记得有媒体曾报道过,一位从事媒体工作的女孩儿相亲时因为职业被男方嫌弃,理由是“媒体太忙了,以后都顾不上家”。由于工作性质,女记者的确很难将太多时间放在家庭上,很多女记者都开玩笑地自嘲:“真是太难嫁了。”

      身在新闻一线,有时身心疲惫,即便如此,记者那份执著的梦想依旧。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这番话,也给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用心写好每一篇报道,展示时代的发展,歌颂社会新风尚,不辜负国家赋予我们的话语权,对得起“新闻记者”这个称号。

 

      二、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做全媒型记者。

      如今,新媒体已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在媒体融合传播的今天,广播记者也纷纷忙着转型,似乎变成了身兼数职的工作状态。每天早上,打开电脑寻找新闻线索,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以及省内的各大门户网站、媒体网站,都留下了我们的IP痕迹。现在要成为全媒型的记者,必须要有十八般武艺,不仅要能写、能拍、能策划、能点评、能直播连线报道,还得剪得了视频、发得了公众号。

      经过几年的转型实践,我发现,要想在众多的自媒体、客户端中立足,就必须要提高业务技能、素质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好新媒体,借助这个新平台,放大主流声音,引导网上舆论、让我们传统广播的影响力向新媒体延伸和拓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掌握的生存法则是:

      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理念。

      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树立抢占先机的意识,高度重视首创首发首播,在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力争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布,多花力气把“鲜菱笋”、“活鱼虾”奉献给受众,不能让权威发布落在社会舆论后面,要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

      第二,着力打造优质的新闻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说,融合发展依然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在经历了传统媒体时代的“渠道为王”、网络时代的“技术为王”,自媒体时代的“关系为王”的种种“修正”之后,融媒体的发展迎来了重提“内容为王”的时代。

      在优质内容生产方面,传统媒体拥有专业化的采编人才队伍、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编流程,有着新媒体无法比拟的原创内容生产优势。要通过融合发展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并延伸扩展到新媒体,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打造优质的新闻产品。

      那么,如何打造优质的新闻产品,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第三部分内容。

 

      三、依靠“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其实,无论是昔日的“笔耕墨耘”,还是如今的“全媒互动”,虽然新闻产品的生产方式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游戏”规则始终没变,新闻素材如同匠人手中的玉石,只有精睢细琢、精益求精,才能成就经典之作。

      在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优秀新闻作品无一不是深入调查研究的佳作。范长江历经10个月,艰苦跋涉6000多公里,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观察,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穆青六访兰考、八下扶沟、四赴宁陵、八下辉县、两上红旗渠,与新华社同事共同采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等新闻名篇。

      实践证明,采写出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深入调查研究,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这就需要我们“永远踩在大地上”,扎根基层,以真诚的笔触如实记录,报道老百姓的事情,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多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

      记者,行者,一个好记者,需要在平时坚持,处处留心;需要点面结合,动静相宜。一篇好新闻,需要记者用心用情讲好故事。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用接地气的文字写下有温度的新闻。

 

      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名人们对记者职责和使命的有关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报刊的使命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千呼万唤的喉舌。”

      著名记者普利策曾说:“倘若国家是一条船,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观察海上的任何风浪,并及时发出警报。”

      新闻界著名学者喻国明认为,“记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

 

      新时代,再出发,不忘来路,不忘初心。

      记者工作的方式或许在变,但不变的是那份责任与坚守。

 

 

 

 

 

通知公告公示

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3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2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1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0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19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吉公网安备110106005897号  吉ICP备09097684号  版权所有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品牌商标、文字、形象及内容归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同意,不得使用和传播
联系电话:0431-88906046  联系传真:0431-88906046  电子邮箱:jlsjx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