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抓住两头 眼睛向下 讲好故事

——浅议经济报道的全局性视野和贴近性追求

参评项目

报纸新闻论文

体裁

 论文

语种

汉语

作 者

伊秀丽 栾哲 赵广欣

编辑

冷梅

刊播单位

新闻战线杂志社

首发日期

2016.09(上)

刊播版面

实践天地  第83-85页

作品字数

4591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2015年10月,《吉林日报》针对“唱衰东北”论调在一版重点推出15篇“聚焦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系列报道,获得中宣部《新闻阅评》表扬:“这一重大主题报道集思想性、政策性和指导性为一体,体现了地域性报道的全局性视野、工作性报道的贴近性追求。”

本篇论文的作者,也是上述这组系列报道的主创者。在历时三个月的采访过程中,足迹踏遍吉林省九市州,采访对象从各级政府领导,到各地企业负责人,共计200余人。作者在采撷鲜活新闻素材、创作优秀新闻作品的同时,也对如何做好经济报道倾注了更多的思考,特别是对经济报道的全局性视野和贴近性追求,更是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本文正是作者在大量新闻实践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如何在新闻策划上增强舆论引导力,在新闻采访上如何加深基层穿透力,在新闻写作上增进表达亲和力,从而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又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提升传统媒体经济报道的舆论引导能力。

   

社会效果

 

作品对新闻实践有着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论文发表后,获得业界好评,并被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等多家学术期刊网站收录和转载。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源于实践,见解独到,论据可靠,论述严谨充分。作者以新闻实践为佐证,阐述了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创新做好经济报道。实践出真知,正是这篇论文的可贵之处。该论文针对性强,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高度和深度,颇具现实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该作品获2016年度吉林新闻奖一等奖。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17年    

联系人

赵广欣

手机

13019222101

电话

043188600502

E-mail

这个 E-mail 受反垃圾邮件程序保护,您需要启用 JavaScript 才能查看。

地址

长春市自由大路6426号吉林日报社

邮编

130033

   

 

 

 

抓住两头 眼睛向下 讲好故事

——浅议经济报道的全局性视野和贴近性追求

  2015年东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上出现各种“唱衰东北”的声音。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省级党报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用舆论武器助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更要有针对性地用新闻事实,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吉林在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增速放缓背后的新动能,澄清事实,消解疑惑。

   增强经济报道的引导力,既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更要创新方法手段,在错综复杂的舆论场中,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因此,我们在科学理解经济新常态特征,精准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刻内涵的前提下,要坚持问题导向,求新求变,在策划上增强舆论引导力,在采访上加深基层穿透力,在写作上增进表达亲和力,力争既通天线,又接地气,从而提升传统媒体经济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站位高端“抓住两头”,增强舆论引导力

  新闻之“新”与新常态之“新”,本来就应该在与时俱进的经济报道工作中有一个良好的契合点。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曾提出这样的观点,经济报道“应该抓住两头,一是中央这一头,即宣传、解释好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最大限度地使广大群众了解中央每一个重大决策的内容、意义以及这些决策在贯彻中、在群众中具体化的过程、情况和问题,特别是这些决策与国计民生(尤其是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关系;二是群众这一头,即要经常地抓住和回答群众在经济生活中最关注的、议论纷纷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并帮助予以解决。抓住这两头,就可以把权威性、指导性与群众性、可读性结合起来,把经济报道搞得有声有色”。“抓住两头”,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契合点吗?

  新常态伴随的往往是新矛盾、新问题,潜在风险逐渐加剧。新常态又孕育着新挑战、新生机,发展的动能逐渐显现。在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成为网络关注和热议的焦点时,作为东北地区省级党报,在经济报道上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引领方向,服务大局,凝心聚力,于“冷”中发现“热”,在“忧”中看见“喜”。

  怎么面对新常态下东北经济的“阵痛”和“烦恼”?我们认为,策划仍是成功报道的前提,新常态下经济报道的策划,则尤其要注重舆论引导。

  在深入调研后我们发现,“唱衰东北”有失偏颇。看待东北经济要全面客观,虽然有些数据不好看了,有些产业受到冲击了,但我们更要看到东北深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带来的新变化。东北经济增速放缓的背后,是全面深化改革带来发展动力的深刻转变,新的增长极正在孕育,巨大的发展活力正在集聚。

  那么,党媒如何发声与“唱衰东北”唱个“对台戏”呢?吉林日报一直在思考和寻找一套有力的“组合拳”。

  去年3月,吉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目标锁定2020年,吉林省将培育60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拉升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改革举措,对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协作配套、提高产业丰厚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去年6月,吉林省主要领导对全省72个重大项目进行了巡检。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很多重大项目都极具产业集群特色,如长春的装备制造业、通化医药、白山矿泉水和新材料、四平特种车和换热器、辽源高精铝和袜业、吉林碳纤维和化工循环产业等。如果能把吉林省产业集群中的亮点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展示给读者,对提拔吉林省乃至东北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士气将具有重大意义。

  把中央关于振兴东北的各项方针政策吃透,撷取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亮点,抓住了这“上下两头”,一个“聚焦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系列报道”的策划方案便产生了。我们对吉林省具有鲜明产业集群特点的产业进行了梳理,与各市州相关部门和企业联系,从站位、选题、构思和采访写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谋划和深入采写。金秋时节,一组15篇报道应运而生。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重点新闻网站随之转发,有些媒体专门就此系列报道来吉林日报社“取经”。

  系列报道陆续见报后,中宣部《新闻阅评》(第422期)以《选题高端 表达清新》为题,对这组系列报道给予高度评价——“这一重大主题报道集思想性、政策性和指导性为一体,起到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示范、舆论引导作用,体现了地域性报道的全局性视野、工作性报道的贴近性追求;特别是针对前一段时期‘唱衰东北’的言论,用事实给予说明与澄清,提振了新一轮振兴发展的信心。”

  归纳起来,产业集群这组系列报道在策划上的成功之处有四点。一是站位高,紧紧把牢经济新常态下振兴东北新一轮发展的风向标,配合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彰显了党报的思想性、权威性、政策性和指导性;二是策划周密、科学,报道的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做得扎实、细致、深入;三是创新报道方式,在选题、选材的思维方式上打破了常规,跳出了“就成就报成就”的传统思维模式,从资源或产品立题,然后高屋建瓴,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形态地展示新闻内容,深刻表达主题思想;四是从谋篇布局,到版式安排,气势磅礴,贯穿始终,形成了吉林日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大主题系列报道风格。可以说,这是吉林日报作为党的喉舌作用的一次实力检验,更是党报担当的一种体现。

立体采撷“眼睛向下”,加深基层穿透力

  “脚底板下出新闻”,是新闻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变化。这些变化,不是简单的数字和几页材料就能体现出来的,只有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接近与群众的距离才能挖掘出来,才能让我们的经济报道鲜活生动起来,才能真正展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之变。

  聚焦产业集群系列报道的采访工作历时两个半月,行程4000多公里,足迹遍布省内各市州,采访企业47家。采访对象从各市州委书记、市长、副市长以及发改委、工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企业家、科技人员、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人数超200人。现场录音30多个小时,相关文字材料200余万字。

  为将系列报道做出深度、做出新意、做出影响,吉林日报打破部门和分工界限,选调精干采编力量,采取总部与驻站记者联动方式,组成多个采访小组,有的放矢地深入各地生产、生活一线采访,掌握了大量时效性强的鲜活事例和第一手资料。

  这次采访的特点是,既有引领方向的高端访谈,又有眼睛向下的群众路线,既有全方位的宏观视角,又有多层面的微观深入。

  比如《问“药”山城——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纪实》的采访。通过采访通化市分管这项工作的副市长,我们理清了这篇报道的方向和脉络。他对“通化医药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9条线索。以此切入,我们首先了解了通化医药产业的缘起,于是,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缘起——有那么一座山”产生了。再通过采访药企负责人,深入探究他们的创业历程,又产生了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兴业——走出那么一群人”和第三个小标题——“抱团——打造一个‘航母集群’”。在深入企业时,我们又采访了万通药业的创新标兵陈亚双,并在报道中“晒”出了陈亚双的创新成绩单,从而以“创新——造就一个腾飞的翅膀”为小标题,在宏观全景描写中突出细节叙事,勾勒出通化市医药产业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再到体制机制创新的腾飞之路。

  《问“药”山城》这篇报道,采访对象多达30余人,既有政府领导,也有企业高管,还有一线工人。正是由于采访的全方位和立体化,才使这篇报道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纵深感,同时,点面结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形象丰满。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规律,做好经济报道也不例外。

改进文风“讲好故事”,提升表达亲和力

  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是实践,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的生活,新闻报道才能有现场的温度、思想的深度,才能增强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才能让受众更爱看爱听、产生共鸣,从而产生鼓舞人、激励人的正能量。

  相对于其他新闻,经济新闻显得有些先天不足。它较之时政新闻缺少显著性,较之科技新闻缺少知识性,较之社会及文体新闻缺少趣味性,且专业性相对更强,难懂、难记、难写。所以,经济报道往往呆板枯燥,可读性差。数据加例子,数据加措施,成为经济报道的“八股文”模式。

  如何既能体现经济报道的专业性,又能让经济报道好看耐看?还以产业集群系列报道为例。

  用标题来吸引受众的眼球。

  标题鲜活是这组系列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每篇报道都采用四字成题。

  比如系列报道的开篇《问“药”山城》,一个“问”字,可以引领全文“通药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的主题,同时,其强烈的代入感也可令读者通过标题就迅速进入到对通药产业高速发展奥秘的探究中。再如《碳谷三“奇”》,一个“奇”字,简洁新颖,吸引读者。一奇,奇在碳纤维的刚柔相济;二奇,奇在吉林碳纤维研发人员的“登天”精神;三奇,奇在中国碳谷的崛起。还有《矿都探“宝”》《油城生“香”》《白山“论”水》《点“铝”成金》《瀚海“风”情》《边城“味”道》《长春“智”造》……这些标题用字精辟,引人入胜,直抒主题。

  用开头来吊胃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这组产业集群系列报道,个个开头不一样,角度新颖,写法灵活,点题到位,语言凝练,现场感强。

  如《瀚海“风”情》,开头第一句就是“白城风大”,四个字,一个段落,简洁凝练;接下来,“一下车,寒风裹着冷雨,冻得记者打了个哆嗦。”这样鲜活的天气描写抓住了细节,同时也引领了整篇报道的脉络;随后引出了现场,“然而,通榆县新华300兆瓦风电场的建设工地却热火朝天……”再引出主题——“随着采访的深入,翻阅16年风电发展史,白城用‘情’之深清晰可见。”

  再如《边城“味”道》。开头是这么起的——“延边的十月,正是制作泡菜的时节。”接下来就是一段制作泡菜的描写,鲜活生动,极具现场感,展现出延边特色食品工艺制作并不复杂,但传承的是绵延千年的味道,升华的是从小作坊到形成集群效应的链条。然后引出文章的主题,“走进边城,寻访味中之‘道’,记者为你讲述舌尖上的故事……”

  用故事来引领全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讲述故事。

  比如《长春“智”造》,讲了三个长春装备制造业的“智慧”故事:一是吉林科英激光企业发展的故事;二是长春禹衡光学解码器的故事;三是由前两个故事引出整个长春这座“智慧之城”如何发展智能制造业的故事。

  比如《点“铝”成金》,一是讲了上个世纪末举步维艰的一个企业如何玩起了“高精尖”,并崛起成为世界行业巨头的供应商的故事;二是讲了一个做铝材经销生意的小老板如何在105天内建厂投产,并最终将企业发展成为上市企业的故事。

  这组系列报道,基本都是通过故事来引领全文。这里面没有生硬的灌输,没有刻板的教化,但故事里有政策、有方向、有创新、有成就、有经验。

  讲故事的同时,这组系列报道还注重语言的通俗生动。比如《长春“智”造》一文中的激光和编码器。我们从激光的科普知识入手,将专业化的激光用通俗化的语言表述,而编码器则被我们生动地比喻为机器人的“眼”。类似的手法在这组系列报道中多次被运用,我们将专业的东西通俗化,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同时又不失专业水准,不失党报的高度和权威性。

  “非知之艰,惟行之艰”。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报道,唯有主动迎接新常态报道环境的挑战,以站位高端的策划来把握新常态的风向,才能发挥舆论引导能力;以“脚下沾泥土,心中感真情”的情怀去捕捉新常态的脉动,才能见人见物见精神;以接地气的通俗手法来奏响新常态的音律,才能鲜活生动、深入人心。

 

通知公告公示

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3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2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1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0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19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吉公网安备110106005897号  吉ICP备09097684号  版权所有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品牌商标、文字、形象及内容归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同意,不得使用和传播
联系电话:0431-88906046  联系传真:0431-88906046  电子邮箱:jlsjx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