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60年,和国家主席的两次握手 |
参评项目 |
文字类 |
||||||||
体裁 |
通讯 |
||||||||||
语种 |
汉语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陈耀辉 谢晓林 赵赫男 |
编辑 |
赵乃政 唐 咏 |
||||||||
刊播单位 |
吉林日报 |
首发日期 |
2016年12月18日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要闻(一版) |
作品字数 (时长) |
2946字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60年,先后被两位国家领导人接见。这样的新闻人物,触动着记者的新闻敏感神经。记者以金英淑和国家主席两次握手为脉络,把一个个体的命运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把发生在一个文明家庭中的故事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深刻结合,用个体反映时代,用平凡反映不平凡。 |
||||||||||
社 会 效 果 |
这篇报道既是反映宏大时代主题、第一时间落实习总书记“家风”指示的力作,也是极具特色的人物报道精品。稿件在《吉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吉林日报》的网站、微信、微博、手机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同步全媒体互动传播,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纷纷转载,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导向,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众多读者高度评价:被金英淑事迹感动!榜样力量无穷大!这是真正的正能量!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这篇报道特色之一是点面结合,主题突出,个体命运与时代发展结合,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纵深感;特色之二是结构巧妙,叙事高超,通过典型事例与场景的串连,将跨度60余年的过程素材浓缩为2000余字,体现了很好的驾驭能力;特色之三是文字凝练,细节丰富,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在新闻报道形式上实现了创新。 该作品获2016年度吉林新闻奖一等奖。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17年 月 日 |
||||||||||
联系人(作者) |
赵赫男 |
手机 |
13331665159 |
||||||||
电话 |
0431-88601887 |
|
这个 E-mail 受反垃圾邮件程序保护,您需要启用 JavaScript 才能查看。 |
||||||||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426号 |
邮编 |
130033 |
60年,和国家主席的两次握手
2016年12月12日,金英淑上了央视《新闻联播》。这一天,在北京,她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
60年前,1956年11月16日,也是在北京,金英淑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跨越60载,和两位国家主席握手,这位84岁的老人有哪些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寻常之中的不寻常
金英淑没有传奇经历,她只是一位平凡的老人。
金英淑所在的梅河口市,和中国大多数县城一样普通。一条河流从城中穿过,两岸分布着普通的居民区,四五层的楼房居多。金英淑就住在这样的楼房里,楼道不宽,格局简单,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金英淑的履历也很普通。朝鲜族,1932年生,1948年结婚,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公社、县妇联、市技术监督局工作,1987年退休,成为这座城市几万名退休人员中的一员。
她被人们称道的事看起来也很寻常。比如,在战争时期支援前线为战士做鞋垫、给部队送大肥猪;比如,戴上袖标到市场做义务质量监督员,组织商家搞“流动红旗”竞赛;比如,自己花钱育树苗、育花籽,帮助街道绿化美化;比如,捐款捐物建立第一个社区图书室,组织社区“守望幸福先锋队”,协助管理社会治安;比如,带头捐款2万元组建“爱鑫基金会”,专项扶助困难家庭……
这些事,普通人也可以做得到。
然而,金英淑做过的这些事中,却包含着诸多不寻常。从16岁送郎参军上战场起,金英淑开始做好事,一做就是68年,时间跨越一个甲子。
如今,金英淑和老伴儿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依旧身体硬朗,心情开朗,性情爽朗,做好事的劲头儿丝毫不减。
是什么信念,让她一生坚守?是什么力量,支撑她一生为善?
1956年,握手——要一辈子做好事
1956年11月16日,金英淑作为全国烈军属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来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见。
她当时24岁,全身心扎根农业生产,一门心思搞农作物良种培育。她带领一群年轻人钻进山沟开荒种地,把水稻和稗子杂交、把西红柿和土豆杂交……整整3年,不断失败,又不断试验,终于培育出新品种。
她是带着4粒新培育出的农作物种子进京的。毛主席接见她时,握着她的手,连说:“好!好!好!”毛主席和代表们合了影。在那幅长长的老照片上,她和毛主席坐在第一排,在毛主席右侧的第9个位置。
“毛主席的手特别大,特别有劲儿!”和主席握手那一瞬间,成为她一生永恒的记忆。“那天晚上,我反复回想着和毛主席握手的情景。我想起了童年生活的凄苦,在人家泔水缸里捞食物吃;我想到了入党誓词,这些年党培养我成长……”那一夜,金英淑想了很多。
从那时起,她下定决心:一辈子跟党走!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干不了大事,那就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
初心既定,60年不改。
“她就像亲娘一样关心我”
在梅河口市光明街道前途社区,困难户没有不认识金英淑的。
56岁的张兆梅,2012年夫妻双双下岗,生活没了经济来源,两个女儿还要上大学,这个家庭顿时被阴霾笼罩。
“生活压力太大了,孩子他爸撑不下去,自己蹽了。我心想,这下完了,天塌了!”张兆梅想起伤心往事,情不自禁流下泪来。“就在我快绝望的时候,金大娘来了,她安慰我别着急,说大家一起想法子帮你过这个坎儿。”
金英淑和社区工作人员给张兆梅送来5000元钱,又帮助她收拾房子,修顶棚、装暖气、贴瓷砖,还送来米面、被褥、围裙等物品。在大家的帮助下,张兆梅的包子铺开张了。为了节省成本,金英淑还把自己做的咸菜送给包子铺卖。
“二闺女上大学的钱,也是金大娘拿来的。其实大娘家也不宽裕,给我送咸菜的盆,使用多年,磕得坑坑洼洼。”
靠着金英淑和社区的帮助,张兆梅一家生活有了着落,现在俩孩子都在大学读书。“日子有了盼头,孩子他爸又回来了。遇到金大娘这样的好人,我真不知道说啥好,就盼着大娘健康长寿!”
42岁的张丽萍,是一个身高只有1.4米的“小矮人”。离婚后自己带着一个孩子,住在郊区一所破旧的平房里,靠捡破烂儿维持生活。
屋漏偏逢连夜雨。8年前,她9岁的儿子骨折,住院押金要6000多元。“这么多钱,我上哪儿弄去呀?”一时间张丽萍愁眉紧锁。
金英淑听说后立马赶过来,从兜里掏出500元钱,交给张丽萍说:“这些先交上,不够的咱们再想办法。”
孩子出院后,金英淑通过“爱鑫基金会”捐给张丽萍3000元,自己又拿出500元买了个电子秤,帮助张丽萍办起了废品收购站。
“这些年,她就像亲娘一样关心我。”张丽萍说起金英淑,满怀感激。“金大娘经常给我送米面、衣服;知道我家缺烧柴,大娘和大爷就捡树枝、木板,捆得溜齐搬回家,打电话让我去取;每次在街上见到我,都嘱咐我慢点骑车,早点回家。金大娘的帮助和鼓励,让我对生活又有了心气儿。”
社区居民钟淑琴,50多岁,丈夫去世了,自己带着一个儿子生活。为了维持生计,她把房子卖了,买了辆手推车,到学校附近卖文化用品。
一天夜里,车被偷了,车上的货物也被连窝端了。钟淑琴拍着大腿号啕大哭:“天呐,以后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金英淑闻讯赶来:“别哭,有社区在,有我在,咱们一起想办法!”金英淑把自家的推车送给钟淑琴,又帮她筹集到进货的钱,孩子上学的学费也按时送了过来。
后来,钟淑琴的儿子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读了研究生,还找了个女朋友。
儿子结婚庆典那天,钟淑琴特意把金英淑请来,安排她在家长席位就座。一对新人来到金英淑面前,鞠躬致谢:“没有金奶奶的帮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祝奶奶健康长寿!”婚礼现场顿时掌声雷动。
在县城里,金英淑和老伴儿靠退休金生活,平时十分节俭,省下来的钱都捐给了社区里的贫困户。这些年,金英淑捐出去10多万元,帮助了10多个家庭。在她的带动下,社区里很多居民也参与进来,跟着她一块儿助人为乐。
有人请她详细讲讲做过的好事,她却说,都是过去的事儿,记不得了。
为善而心不着善,这是一种境界。
2016年,握手——把好家风传下去
2016年12月12日,84岁的金英淑作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在北京接受习近平主席的接见。
如同60年前一样,她换上了自己最喜爱的朝鲜族衣裙。习主席紧紧地握住她的手,那一刻她万分激动,大声地说:“习主席您好!”合影时,她依然坐在头排,在习主席右侧的第3个位置。
当晚,金英淑一夜无眠。她想起习主席和她握手时的情景,耳边回响着主席铿锵有力的话语:“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她也想到了此刻留在家里、在电视上看着她的老伴儿李重焕。她得到的荣誉也应该归功于老伴儿。李重焕比她大两岁,参加过四保临江、解放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大大小小几十次战役,从北向南,一直打到海南岛,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离休后老伴儿的工资比她多,每次扶贫捐款他都占大头儿。老伴儿当过炮兵,在战场上,耳朵被炮声震得有点儿背。每次和他商议捐款的事,他都像在战场上下令开炮喊“放”一样,说的就是一个字:“行!”
她想到了子女们。她初婚的丈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后来经人介绍,她和李重焕结了婚。李重焕前妻病故,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金英淑没有再生育,她把3个孩子当成亲生子女抚育,孩子们也把她当亲生母亲。后妈难当这本“难念的经”,在这个家庭并不存在。子女们对两位老人极为孝顺,对他们所做的扶贫助困之事也非常理解和支持。这使得金英淑能够心无旁骛,初心不改;也使得她始终拥有愉快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
“84岁了,我还要干下去!我要把我的好家风传下去!”她订了13日返程的车票,回去后要和老伴儿、和社区领导、和那些志同道合的“守望幸福先锋队”的老朋友们一道,商量商量2017年要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