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大学生“校园贷”:成长之伤,社会之痛》 |
参评项目 |
广播评论 |
|||||||||
体裁 |
|
|||||||||||
语种 |
汉语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魏含冰、姜楠、尚秋月、赵影 |
编辑 |
|
|||||||||
刊播单位 |
吉林市广播电视台
|
首发日期 |
2017年12月16日 7时19分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中波927,《吉广新闻》 |
作品字数 (时长) |
14分11秒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随着吉林市一起以“校园贷”名义实施的诈骗案进入司法程序,“校园贷”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为何大学生遇到“校园贷”总是“在劫难逃”?“校园贷”背后究竟暗藏哪些玄机?作品从问题出发,以经历过这场骗局的吉林市北华大学学生小雯为例,力求切口小、深度广,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剖析大学生的成长状态,从金融、法律、教育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校园贷”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给出回应,引导大学生,志存高远,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
|||||||||||
社 会 效 果 |
由于非法“校园贷”问题属于社会热点之一,该评论播出后,产生普遍的舆论导向意义,使公众在明晰非法“校园贷”手段的同时,反思独生子女一代的成长和教育问题。评论针对性强,阐述深刻透彻,情理交融,发挥了广播媒体的社会守望和社会预警功能,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此同时,同一时期的报纸、网络对事件也做出了报道,形成了整体的传播合力,具有较强的传播效果。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该作品述评视角全面、厚重深刻、分析到位,对大学生屡陷“校园贷”这一社会问题,进行了具有深度和广度性的论述。作品标题贴切、准确;录音丰实、生动而精练;结构布局合理、层次明晰、合乎逻辑;评论语言平易近人,简练有力。整体来看,该作品论据准确、论证有力、论述精辟,遵循新闻规律,体现时代特点,制作精良,感染力强,评论具有启发性和警示性。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18年 月 日 |
|||||||||||
联系人(作者) |
魏含冰 |
手机 |
15204327307 |
|||||||||
电话 |
0432-64606083 |
|
这个 E-mail 受反垃圾邮件程序保护,您需要启用 JavaScript 才能查看。 |
|||||||||
地址 |
吉林市船营区南京街2号 |
邮编 |
132000 |
《大学生“校园贷”:成长之伤,社会之痛》
临近期末,当同学们都在紧张复习的时候,北华大学大三学生小雯,却刚刚从紧张中平静下来:因为更换了手机号,她不用再担心被短信骚扰、电话轰炸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校园贷”。今年4月,我市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以“校园贷”名义实施的诈骗案,小雯等5名北华学生被骗近13万元,犯罪嫌疑人跨省市作案,屡屡得手。这不禁让人思考:当“大学生”遇到“校园贷”,为何总是“在劫难逃”,“校园贷”背后究竟暗藏哪些玄机?请听记者采写的新闻评论《大学生“校园贷”:成长之伤,社会之痛》。
随着11月14号我市这起以“校园贷”名义实施的诈骗案进入司法程序,小雯的心里又多了一份企盼:她期待法院给她一个明确的说法,能够让她彻底摆脱“校园贷”的阴影。小雯:
【录音】看一下法院是怎么样判的,法院是不是也肯定会给一个答案,说这个贷款软件怎么样,应该是有一个说法吧。
不需要抵押、不需要担保、仅凭身份信息就可以快速到账,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张某正是利用“校园贷”宽松的审核条件,诱骗学生以个人名义办理网上贷款,吉林市丰满公安分局办案警官刘常宏:
【录音】她首先骗取的是自己周围的同学和自己的师弟师妹,其次,通过她这些师弟师妹、同学帮她中间介绍,把这些人组成一张小的网,然后,一点点辐射出去,每介绍一个,会给中间人一部分好处费,学生不懂这个东西,觉着挣这个钱,只是自己顶个名儿的事儿。
经查,犯罪嫌疑人张某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间,共计诈骗近70人,被骗学生涉及吉林、河北、湖北、甘肃4省8市20多所高校,被公安机关核实的诈骗金额近60万元。
让人遗憾的是,犯罪嫌疑人张某,作为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23岁女生,最初,却是因为所谓的“创业”,而主动选择“校园贷”,最后越陷越深,走向犯罪。
“网贷之家”研究员王海梅表示,利用“校园贷”平台实施诈骗只是“校园贷”问题的一个侧面,“校园贷”最大的陷阱是消费诱惑、利息畸高,甚至诱导学生“以贷养贷”:
【录音】如果逾期的话,它会收逾期费,逾期费是特别高的,之前还会有各种服务费呀、管理费呀、审核费之类的。它没有写自己的真实利率,还不起的话,这些不良的平台,它的工作人员可能就会跟你说,去别的平台,你去借钱还我这笔钱。
与正规银行贷款“年利率”的标准不同,很多“校园贷”平台都打着“月利率”的旗号,用看似很低的利率吸引学生,以小雯在“名校贷”借到的22000元为例,借期三年,实际到账金额只有17600元,办案警官刘常宏:
【录音】这个钱一个月还828,然后过了半年这个钱没还,就已经涨到1589.25,将近翻了一倍。
就此,吉林银行北京路支行员工于永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说明了这一平台的实际贷款利率:
【录音】利率是利息除以本金,那按照每个月还828.91这个数字,按照实际的到账金额17600来算,这个利率就是69.5%。如果按照之后1589的来计算,已经达到了173.2%了。
吉林市松花江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项一表示,国家对贷款利率已经做出明确的规定,36%是最高法定红线:
【录音】央行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的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2015年8月,最高法也出台相关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是无效利息,如果利率超过了36%的话,就已经属于高利贷的行为。
不仅仅是利息高,对小雯来说,最大的恐惧是“校园贷”平台对她的短信威胁、电话轰炸:
【录音】他们就盗取了我的通讯录,给我通讯录上所有的人发了短信。他们会打电话,就说在哪儿有小车等你们呢,就是一直提心吊胆的。
张项一律师表示,这实际上属于一种“暴力催收”的形式,已经触犯了法律,侵害到公民的人身权益:
【录音】催收行为需要法律作为底线,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管。
其实,“校园贷”中的利息畸高、暴力催收,早已成为行业常态,与陷入“校园贷”骗局不同,那些因为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而陷入“校园贷”泥潭中的大学生更是深受其害,而其野蛮生长中的“裸条”借贷,更成为大学生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由此爆发的多起极端事件,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疾首。
尤其让人担忧的是,虽然“校园贷”禁令频出,可现实中,“校园贷”似乎穿上“现金贷”的“马甲”,末路狂欢。11月下旬,记者致电“分期乐”、“爱又米”等网络借贷平台,客服人员表示,并没有对在校大学生特别限制:
【录音】客服:欢迎致电分期乐,正在为您转接人工服务,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记者:您好,学生能用吗?客服:需要去注册我们分期乐的账户,18到45周岁,您满足了我们这个年龄范围,您就去申请,不管您是在上学还是没有上学。
【录音】客服:您好,欢迎致电爱又米官方客服热钱,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记者:想问一下贷款的条件是什么啊?客服:满十八到四十周岁的一个成年人,都是可以尝试去进行一下申请的。
随后记者又致电“容易贷”:
【录音】记者:您好,贷款现在是大学生也可以吗?客服:可以,提交订单之后,稍后您的订单就会改为“金融机构处理中”,到时候会有一个经理的电话号码,您所有的疑问都可以问他。
记者在“腾讯应用宝”上简单搜索“大学生借钱”,有上百种相关贷款APP,其中不少直接以“大学生贷款”为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新宇认为,“校园贷”屡禁不止,潜藏着监管执法上的困难:
【录音】他有可能是披着合法的外衣,譬如说我这个公司和你签了(借款合同),但实际我不走公司账,我随便几个公司员工(给你)汇款,这个东西就属于个人借贷行为了,个人行为这种小额借贷严格说都在监管的范围之外的。
吉林市邦信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校园贷”平台盯准“大学生”群体,完全从利益出发:
【录音】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费群体,而且现在的大学生虚荣心也比较强,他就是个优质客户,优不优质吧咱们看他的风险在哪,他的还款能力就是他的父母,还不起这个钱的话,直接会找到他父母,就抓住了他们这一点。
可以说,“校园贷”的道德之“恶”,是其在业内饱受诟病的自身原罪,赵新宇教授认为,“校园贷”其实针对的是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的生养状态:
【录音】他们属于独生子女算是末期,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孩子这方面花钱,十万八万的严格说对于家庭,不算是特别大,他实际上是绑架了一个学生,绑架了一个家庭。
野蛮生长的“校园贷”背后,是大学生个体的失落和整个家庭的悲剧,采访中,一些家长表达了其中的无奈:
【录音】家长一:欠人钱总是不行啊,帮着还啊,那不能不管啊。家长二:得管啊,做父母他的不忍心啊,尤其这五六十岁、四五十岁的人,他已经从那个吃苦的年代过来的,完了现在还一个孩子,他能不管吗?现在是挺矛盾这个事儿,经济情况好的还行,经济情况不好的,把家或者说几个家都拖累完了。有些问题吧,就克服克服就过去了,现在这个青年人不具备这个,太自私了,不负责任。
没有吃苦精神、缺少独立意识,“校园贷”高风险却屡禁不止的背后,除了探讨这一平台本身存在的问题之外,更让人疑问:是什么样的需求创造了这样的市场,大学生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成长状态。
记者在网络购物狂欢节“双十一”前后,对北华大学150名大一新生进行了关于“校园贷”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在有效收回的109份问卷当中,使用过“校园贷”的大学生达到7.3%,其中,家庭月收入一千元以下的占比3.6%。这一结果意味深长。
显然,如果贫困学子背负“校园贷”,高昂的利息无疑使其生活雪上加霜,“网贷之家”研究员王海梅表示,除了国家助学政策、奖学金扶助,甚至慈善或公益关注之外,更期待学校与正规金融机构在深度和广度上开展合作:
【录音】学校了解学生的情况,他知道可以给他放多少额度,现在银行去做这个业务还是比较少的。
欣慰的是,在调查问卷中,针对“大学生创业收益能否冲抵‘校园贷’利息”这一问题,有近65%的学生表示“不能”,这意味着以“校园贷”作为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不切实际,已经达成一定共识。
不过,针对“能否做到收支平衡”这一问题,仅有不到35%的大学生表示“能够做到”,这一结果让人忧心。赵新宇教授认为,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提前和超额消费正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普遍选择:
【录音】他们的经济状况是他们财富来源受限制,他们的消费方式又是超前的,他们的消费的目的又是大宗商品,所以,他们有很大的资金缺口,一旦有这样巨大的资金缺口,他才会去贷款。
其实,早在2002年,传统银行就掀起过专为在校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热潮,其后随着大学生透支信用卡现象越来越严重,银监会在2009年叫停了高校信用卡业务。时隔八年,如今,“国有大行”再次进军校园,相继推出校园信贷产品。不过,这一次,各大银行更加谨慎,产品在覆盖程度上有所限制:
中国银行客服人员:
【录音】中银E贷只是向部分受邀客户开放的,它不是针对全国各地。
中国建设银行客服人员:
【录音】建行“金蜜蜂快贷”,它是广东省内的本科院校有合作的。
中国工商银行客服人员:
【录音】吉林地区目前是没有针对“大学生融e借”的这个网点。
显然,对治理“校园贷”,各大银行的作用仍需拭目以待。而赵新宇教授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更应该质疑的是部分大学生的所谓“需求”:不挣钱的大学生却产生了过分的消费欲望,这才是其陷入“校园贷”泥潭的最大原因:
【录音】他的消费行为本身可能就不合理。家庭资助不能给他,金融机构也不能给他贷,他怎么办?其实学生本身也把自己置于法律的盲区。
吉林大学辅导员田仲金老师认,大学生应该有目标感和使命感,应该把追求的重心放在学业上,做好人生规划:
【录音】大学是最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系统地提高提升的重要阶段,时间很珍贵,如果对大学生活是有明晰的规划,他的学习时间安排得比较合理,那么可能不会有大量的时间去做相应的消费,或者是在物质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者谭五昌教授认为,“校园贷”问题的出现,让人反思当下消费主义的文化氛围:
【录音】消费主义价值观在很多学生的身上存在,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他们贷款借钱没有忌讳,他觉得自己如果不去追逐这种潮流的话就落伍了。
而对贷款和超前消费,经历过“校园贷”骗局的小雯表示,大学生一定要提高自控力,重视个人信用,“贷款”终究不是大学生的理性选择:
【录音】现在对这种贷款的东西我特别的抵抗,还是脚踏实地一点比较好。
曾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留学的胡佳怡博士表示,外国学生普遍认为,十八岁之后再花父母的钱是可耻的,而他们对个人信贷也十分谨慎:
【录音】在美国对于“信用”这个词是非常崇高的,求职的时候,人家会问,大学的时候有没有欠债啊,这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就像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一样。美国孩子贷款的时候他很小心,因为这是我自己的责任,向银行借钱需要你自己来偿还,而不是你的家庭在背后承担这些。
独立才能自主,吉林动画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盖凤鸣表示,大学生应该养成一种不怕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从多方面提高自身文明素养:
【录音】从更高的一个着眼处就是学生文明素养,包括感恩父母、不乱花钱,节俭啊,包括勤工俭学。
北华大学人文学者曾日红教授表示,虽然陷入“校园贷”的是部分学生,但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不应忽略其显现的危险苗头:
【录音】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方面有一些缺失,其实党的十九大以后,我们提出立德树人,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在做事做人方面有一个不断的提升过程。那么,大学生个别出现这样的现象,首先是我们在教书之外的育人方面有些欠缺,或有些做得不够到位。
就在我们进行这次采访报道的时候,11月21号,一份关于暂停批设网络小贷牌照的特急通知发布,随后,相关政策落地:一份《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正式出台,其中强调,禁止发放“校园贷”和“首付贷”。相信这些更坚决的态度、更严厉的措施,必将使非法“校园贷”无所遁形。
其实,大学生“校园贷”问题的集中爆发,看似是经济问题,但实际上,它更指向的是独生子女一代的成长问题:它是部分大学生精神品格和思想状态的一次投影和映射。他们所经历的不仅是个人之伤,也同时引发社会对大学生,这一未来中坚力量的担忧与焦虑,进而成为更广泛的社会之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的结尾,深情寄语青年,希望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成为青年一代的基本品质。显然,大学生只有志存高远,在内在品格和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提升,才能不辜负历史责任,做新时代的接班人,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这些伤和痛,真正带来了成长和希望。
感谢收听本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