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击数:8299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专栏参评作品推荐表
栏目名称
|
《好好学习》
|
创办日期
|
2017年12月2日
|
专栏周期
|
每周一期
|
播出频道
|
吉林卫视
|
语种
|
汉语
|
播出单位
|
吉林广播电视台
|
主创人员
|
集体(附后)
|
自荐作品所获奖项名称
|
|
参评专栏简介(附后)
|
推荐
理由
|
该栏目由吉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牵头制作,通过对新闻事件、新闻热点、新闻人物的关注探访,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作为一档新闻专题栏目,除了注重新闻性,栏目还跨界运用了多种呈现方式,嫁接综艺外壳,融入纪录片的元素,以一种杂糅化的电视表现手段来呈现和宣传新思想。节目创意站位高、定位准,形式新颖、生动活泼,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闻专栏的守正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签名:
2019年 月 日
|
初评
评语
|
该栏目定位清晰、主旨深刻,能够把基层生产生活实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合起来,使节目具思想性和新闻性,体裁形式生动活泼、入脑入心,达到了立心铸魂、凝心聚力的成效,为创新学习宣传新思想探索了一条好路径。
签名:
2019年 月 日
|
联 系 人
|
邵光涛
|
电话
|
043185818300
|
手机
|
18088681293
|
电子邮箱
|
这个 E-mail 受反垃圾邮件程序保护,您需要启用 JavaScript 才能查看。
|
邮编
|
130000
|
地 址
|
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2066号
|
参评专栏简介
1.专栏定位
《好好学习》由吉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牵头制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七进”要求为契合点,通过对新闻事件、新闻热点、新闻人物的关注探访,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2.作品评介
《好好学习》作为一档新闻专题栏目,注重对最新热点的追踪抓取,注意从生产生活中寻找恰如其分的基层实例,让节目兼具新闻性和思想性。栏目还跨界运用了多种呈现方式,嫁接综艺外壳,融入纪录片的元素,以一种杂糅化的电视表现手段来呈现和宣传新思想。节目创意站位高、定位准,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实现了对新思想学习传播的通俗化、大众化、电视化和时代化,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闻专栏的守正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3.形式体裁
《好好学习》围绕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旨,立足基层生产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设计了“好学生”“好老师”两种基本人设,设定了《“好老师”布置任务》《学习进行时》《学习时间》《好好学习小课堂》等板块。记录学习探访进程,夹叙夹议、寓理于事,让学习宣传新思想既能“顶天立地”又能“入心化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风格特点
《好好学习》的一个基本模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故事+吉林答卷+电视化表达,栏目推出以来,先后走进上百个基层单位、部门录制节目。节目特色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新闻化。每期节目都及时追踪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论述,探访学习过程中,注重选取最新的新闻事例,生动呈现,探讨背后的思想理念支撑。二是实景化。《好好学习》每期节目围绕不同主题,采用实景记录方式跟拍学习和探访体验活动。新思想源于实践,最生动形象的学习宣传方式无疑是向生产生活取经,在实践中追寻答案,印证真理的力量。三是生活化。《好好学习》整期节目都是在基层取材,追求的就是一幕幕生产生活场景,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实践、吉林故事有机融合。四是故事化。讲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教,节目通过挖掘生动的新闻故事,把新思想融解到一个个故事中,通过故事里的人和事,佐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力量。五是杂糅化。在节目形态表现上,嫁接综艺的外壳,融入纪录片的元素,融合最新电视技术,以一种杂糅化的电视呈现手段学习宣传新思想。节目中,还设计了《好好学习小课堂》板块,用动画动漫的方式呈现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金句,阐释深邃寓意,解读现实意义,进一步深化学习主题。
5.社会效果
《好好学习》推出以来,吉林省委领导多次对《好好学习》给予肯定表扬;中宣部《每日要情》充分肯定了吉林省的做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两次对《好好学习》进行重点推介,并将其确定为2017年第四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广电时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三项学习教育通讯》也刊登文章,对节目创办的相关经验进行详细介绍;2018年5月,中广联合会把《好好学习》栏目纳入到创优创新作品宣介会中,在湖北武汉向全国进行推介;2018年7月,中广联合会来吉林专题调研《好好学习》的创办经验,并将其纳入2018年《广播电视改革与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推介;2018年12月,中广联合会主办的“守正创新 提升全媒体理论宣传质量水平”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好好学习》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闻专栏的守正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6.传播效果
在制作节目过程中,不论是走进不同社会领域的目标群体,还是“好学生”“好老师”,都受到了感染,大家不同程度上都学到了思想、振奋了精神,也推动了发展。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化身“好学生”深度参与到节目中,走基层、搞调研、重落实,让学习新思想更有针对性。《好好学习》不仅是一档节目,更是一项学习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所有参与基层调研和节目录制的学生、老师、群众和收看节目的观众都受到教育、收获启迪。
《好好学习》注重在台、网、端、微四大平台同时发力,营造宣传声势,形成合唱效应。今日头条、“吉林省好好学习”、吉林电视台“两微一端”、腾讯视频、西瓜视频等多个文字及视频平台,每周都会呈现大量节目信息及精彩花絮,扩大节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好好学习》还借助吉林省新时代e支部APP平台,使节目覆盖全省9万多个支部和160多万党员,在e支部平台上的累计点击量超过210万次,反响良好。目前,节目视频也成为“学习强国”吉林平台上重要学些内容之一。
《好好学习》是全国第一档在卫视920黄金时段播出的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闻栏目。每周六920时段,全国卫视平台竞争激烈,大部分卫视平台都安排了更吸引眼球的综合节目。吉林卫视突破传统思维,主动履行使命担当,安排播出这档节目,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2018年,栏目在全国的收视率为0.0209%,吉林省网收视率为0.21%,长春市网收视率为0.15%,栏目目标受众占有率为44.3%,满意度排名稳定在第15位左右,收视人群广泛,受到观众的好评。
广播电视新闻专栏2018年每月第二周播出作品目录
月份
|
标 题
|
刊载日期
|
1月
|
《好好学习——夯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闻观》
|
1月13日
|
2月
|
《好好学习——白雪变白银》
|
2月10日
|
3月
|
《好好学习——国粹流芳》
|
3月10日
|
4月
|
《好好学习——红旗复兴》
|
4月14日
|
5月
|
《好好学习——守望黑土》
|
5月12日
|
6月
|
《好好学习——温裕高岭》
|
6月9日
|
7月
|
《好好学习——扶智辽源》
|
7月14日
|
8月
|
《好好学习——浙里醉美》
|
8月11日
|
9月
|
《好好学习——《蜕变陈家店》
|
9月8日
|
10月
|
《好好学习——风凉辉南》
|
10月13日
|
11月
|
《好好学习——歌声嘹亮之珲春篇》
|
11月10日
|
12月
|
《好好学习——歌声嘹亮之四平篇》
|
12月8日
|
注:填写连续12个月每月第二周(如遇重大节假日或重大事件,顺延一周)刊载的作品标题,日刊栏目填写每月第二周任一天刊载的作品标题。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作品标题
|
《好好学习——初心璀璨》
|
播出日期
|
2018年08月25日
|
时 长
|
35分
|
作
品
评
介
|
通化县三棚林场是吉林省重要的红松种源基地,全省60%的红松种子出自这里。林场过去主要是种植和砍伐用材林,国家实施限伐政策后,林场面临发展转型,林业工人面临角色转换,如何应对改革的痛点,成为摆在林业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也成为记者的关注点。
进入8月份采收松塔季节,今年林场效益如何,林场工人生活得怎么样了?节目选取这一重要时间点进行跟踪拍摄。在呈现林场转型的背后,也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一个老林场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三代共产党人、九任场长,始终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忘初心、认定红松良种不放松,在保证国家红松种源建设的基础上,带领林场职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绘就了今天的一抹绿,也探索出了一条传统林场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以林场为答卷,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这一时代之问。
作品主题重大、新闻性强、故事性强,采用双线螺旋结构交替推进,结构紧凑,风格明快、形式新颖,兼具思想性、可视性等特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采
编
过
程
|
确定主题后,“好学生”与“好老师”跟踪记录了林业工人采塔、进城、守山等多个场景。栏目组与林场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林区蹲点探访,记录精彩现场,挖掘感人故事,拍摄素材长达30多个小时。
特别是“好老师”结合探访学习过程,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共产党人初心的论述加以深度解读,夹叙夹议,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与学习,更有实践载体,更接地气,更入脑入心。拍摄过程中,还引入航拍、延时拍摄等手段,让画面呈现精美大气。
|
社
会
效
果
|
节目播出后,在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等网络平台上转载。
本期节目也在吉林省林业系统党员教育实践活动中被反复播放学习,三代三棚林场人的不忘初心和奉献精神感染了广大林业系统的职工,深化了初心教育活动,反响良好。
|
《好好学习——初心璀璨》
代表作《好好学习—初心璀璨》网络版(上)
代表作《好好学习—初心璀璨》网络版(下)
【栏目炒片】
你,在哪里?当代中国。
你,在怎样的时代?新时代。
当梦想照进现实,当理论走进生活,
好学生和好老师们即将踏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学习征途。
七个社会领域,近百个理论主题与实践任务,
中国首档“七进”纪录式理论宣传节目——《好好学习》,
让可信的理论变得可爱,让有意义的学习变得更有意思。
每周六21:15分,吉林卫视,赤诚钜献。
【先导片】从长春出发,向南200公里,吉林省最南端,一湾深深的绿色镶嵌于此,它就是通化县三棚林场。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这32000亩人工林显然微不足道。但在吉林南部山区版图上,这一抹绿却弥足珍贵。六十年,从一片荒山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六十年,从一颗种子变成一片林、一群人。如今的三棚林场已造林450万棵,相当于为每6个吉林人种下1棵树;向国家上交良种近10万公斤,为吉林省提供了30%的红松种源。在红松600年的寿命中,这60年不过是它生命的开始;然而,对三棚人来说,60年,三代人,荒山变密林,孩童变父亲,沧海已桑田,唯有初心未变!
【标题:初心璀璨】
【现场同期声】好老师 今明:我们这次此行的目的是通化的这个三棚林场,然后我们整期要学习的呢是,就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要带着这么三个问题,就是,是什么,因为通化这个三棚林场,它是五八年建场,到现在正好是60年,60年时间,他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为咱们国家的绿水青山建设,培育优良的种子。而且经历了几代人,他这样一种矢志不渝的这样一种坚守和奉献,所以我们要结合这个,正好咱们在开展的这样一个初心教育,我们带着这样三个问题,走进我们这个三棚林场。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在支撑着三棚人的这样一种60年的坚守。第二个是在这种坚守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时代的一种变化。第三个就是在这种坚守中,他们又是如何辩证地、有机地去处理个体的发展和整个集体发展的这种统一。
【现场同期声】采塔工人:出发了!
【现场同期声】采塔工人们:诶!
【正文】8月份,进山采收松塔的季节,这也是让林场职工兴奋的年度仪式。亦方、赵虹两位好学生迫不及待地跟副场长王太坤上山,好老师今明听场长赵泉湖和老场长赵波说,县林业局有个研讨会,他想去那里看看。
【现场同期声】通化县三棚林场原场长 赵波:第一次造林的时候,57年、58年,这两年时间,这两年就是国家有个荒山荒地,谁造谁有,当时造的时候都是用材林,不是红松母树林。
【正文】老赵说,三棚林场是1958年建立的国有造林林场。建场前,满山满沟都是抛荒地,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县政府为改变这种状况,决定成立林场,主要任务是植树造林,给荒山披上绿装。从此,一群林业工人扎根荒山,种下24000多亩用材林,朴素的奉献精神开始在三棚人心里萌发。
建场初期那会儿,条件差得没法形容。干部工人在荒山荒地上栽植红松苗,中午啃块玉米饼子,就咸菜,渴了喝口山泉水,接着继续干。就是在这样艰苦条件下,第一代林场工人发挥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克服困难,在大山里植下了绿色希望。
【现场同期声】通化县三棚林场原场长 赵波:当时我去的时候条件略微还改善一点,最艰苦的是前任几位场长,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个道路,运材的时候,夏天,车根本进不去,什么的,牛车,马车,还有到最后用“四不像”上山,“四不像”这种就是拖拉机改造的车。
【正文】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末,随着可采木材量减少,国家实行限伐禁伐政策。三棚林场与全国其它林场一样,陷入停滞萎缩状态,困难,考验着每一位林场人的信念。森林需要先锋树,人群也需要排头兵,在场领导和党员的带领下,林场职工拿着每月不足两百元的工资,依然与山林相依相守,不离不弃。20多年过去了,第一代林业人最初种下的2万多亩用材林,其中有4600亩红松结了塔,迎来了盛果期,一棵树采下的塔,价值甚至高于卖木材的价值。1997年,第八任场长赵波做出了大胆决定,放弃用材林,大规模种植红松。不光要偿还毁林旧账,还要算一笔经济大账。红松是长白山区特有的优质树种,寿命长达六七百年,林果兼用,是“铁杆庄稼”。如果每年栽种几百亩,坚持几十年,培育成红松母树林,给后人留下的就是青山加金山!那之后,三棚林场平均每年营造红松林500亩。建场至今,已经历包括赵波在内九任场长,九位党员认定红松好品种,一张蓝图绘到底。
【现场同期声】通化县三棚林场原场长 赵波:干劲非常高,老一代给留下这么好一片红松,又有经济效益,我们为什么不栽?可能当时栽了我是收不到效益,我也看不到效益,就是考虑长远,为职工为后人留下点东西。
【现场同期声】
采塔工人:下树慢点,注意安全。
好学生 赵虹:我看那上面好像不太多。
通化三棚林场副厂长 王太坤:今年属于那个欠收年。
好学生 亦方:欠收年?
通化三棚林场副厂长 王太坤:丰收年,像我们17年,工人平均都收入五万多吧。
【正文】为让职工享受生态红利,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场内开始实施集体承包,经营收益林场得三,职工得七,动一颗松子,都要职工集体点头。2012年,三棚林场被列为国家重点红松林木良种基地。全场职工没有忘记老一辈留下的约定,不管丰收年还是欠收年,最好的松子,绝不卖给市场,而是交给国家做种子,最好的良种母树,不计成本,单采单收,单独培育,保证上交国家的是三棚最好的种子。
【现场同期声】
通化三棚林场副厂长 王太坤:这个塔看着是挺大,但是这个也做不了种子,我们要做种子的话,我们就在挂牌的那个,选择的是采种母树,像这种呢只能作为脱粒的商品种子。
好学生 亦方:咱就只能吃了。
好学生 赵虹:这个只能是食用,是不是?
通化三棚林场副厂长 王太坤:14年开始呢,我们单位,一直到2017年,交了91000多公斤,你看,编号的树,这个9408呢,应该是代表着第9408棵采种母树。
好学生 亦方:那现在咱这号到多少了?
通化三棚林场副厂长 王太坤:到12600棵,这个树带号了以后,我们单独育种的话,它育出来的苗子就是这棵树的子代,不好的我们就可以淘汰,好的我们继续留着,可能得经过30到50年,或者几十年的光景,才能选择出来一代比较好的种子,是这个生命也比较漫长,我是陪伴不了它了。
【现场同期声】好学生 赵虹:每一个工人的那种精神我就觉得像每一棵红松一样扎根在这个土地上。
【现场同期声】好老师 今明:其实这种坚韧不拔的背后,他是需要一种信念的,需要一种精神的,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之后,他精神上的“钙”就很足,你看我们这的林业工人,他们都像这个红松一样,简单、直接、挺拔,风吹雨打,坚不可摧。其实这样一种品行的背后,它不仅仅说是是我们的产业工人意志坚定,其实更重要的是讲,他有一种信念在背后作为支撑,这种信念不是别的,就是60年来三棚林场的一代一代职工们,他们心中想着祖国的这样一种绿水青山,他们想着要培育出优秀的种子,服务于祖国的绿水青山。
【现场同期声】好学生 亦方:所以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现场同期声】好老师 今明: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话说得特别好,什么叫始终?就是开始和结束,就是当60年走过来以后,我们一看原来我们走过来的路就是60年前,一直想走的路。其实当60年前第一代三棚人,他们种下第一棵红松的时候,他们也只有头脑之中才有今天的这样满山遍野的红松景象,他们其实是看不见的。我们最早结果的时候,他们都赶不上。三棚林场60年的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从一颗种子到无数的种子,从一棵红松到无数的红松,从一代种树人到几代种树人,这样一个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过程,其实给了我们很多启发,那就是真正的不忘初心,意味着坚韧不拔,意味着坚于职守,意味着与时俱进,意味着敢于担当,更意味着执着的追求和永不改色的奋斗的本性。
【片花】【正文】走基层搞调研,吉林省广大党员在实践中学理论用理论,增强理论自信,吉林电视台《好好学习》第二季,“学而行学而用”系列大幕开启。
【现场同期声】通化三棚林场场长 赵泉湖:今年是小年,这个我们省林业厅给我们下达了一定数量的母树林的疏伐任务,我们大家有一种共识,就是想不要这个疏伐指标,因为这个树已经长了60年了,很宝贵,很不容易,很不舍得,再一个通过疏伐吧,能短期内影响到我们林场集体的这个经济收入和职工个人收益。
【现场同期声】通化三棚林场场长 赵泉湖:这个就是咱们三棚林场产的种子,大家看一看。看看这个质量怎么样。
【现场同期声】吉林省林业厅种苗站副站长 王福维:疏伐这个事,林场职工对这个事有点想法,我觉得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林业人能不爱树嘛,把它伐了,这种心疼的心理应该理解,咱们可以这样说,在全省来看各地种子的产量低,和种子的遗传品质不是那么很理想,就是我们疏伐强度不到位。这个疏伐啊短期内,尤其是两年之内对这个产量,对这个红松籽的产量会有一定影响,但是这两年的影响不会太大。
【现场同期声】吉林省林业厅种苗站总工程师 李树春:现在你们三棚林场,暂时这种60年的培养,现在说已经吃到甜头了,但是你们的后劲在后面呢,你经过一个周期,长实量上来了,咱林业工人就有信心了。
【正文】作为老林场人,几十年未曾离开过山沟沟的赵泉湖,并非不懂疏伐的意义。砍伐一棵树只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但是想要弥补这棵树的损失,需要几十年。专家的意见和他预料的一样,但是因为现在的职工不愿意伐树,所以他还得听一听全场职工的意见。
【现场同期声】通化三棚林场职工:十一二点钟,这雨哗哗下,我们刚睡着,就哗哗哗响,真攻进动物了,我们起来吓完了。
【现场同期声】好学生 亦方:是什么动物?
【现场同期声】通化三棚林场职工:蜜獾。
【现场同期声】通化三棚林场职工:赶上下大雨的时候打雷闪电,这个落叶松的树从中间劈开了,那个火球子都能看到,打雷,给他们都吓完了。
【正文】谈起守山的经历,每个人都能扯出几个惊心动魄的段子,但更多的,还是关于林场的记忆。
【现场同期声】三棚林场职工 隋帮海:那时候吧原来我家是农村的,参加,当个林业工人也挺好的。
【正文】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量需求木材,隋帮海操起方向盘,来林场做木材运输工,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林业工人。成家立业,扎下了根,儿子大龙也在这里出生了。
【现场同期声】三棚国家红松良种基地副主任 隋立龙:这是我的从心里的一个想法,为什么我父亲选择这行工作,这是我想问父亲。
【正文】随着国家限伐禁伐政策的实行,林场收入锐减,和全国林场待岗下岗职工一样,老隋没了活儿干。然而他没有想到,在林场最困难的时候,始终不理解父亲的大龙,却在大学毕业后回到林场当起了林业工人。
【正文】崎岖的山路颠簸不堪,父子俩记得这里的每一个转角、每一处坑洼,曾经满载木材的货车,伴着隋帮海的青葱岁月,也装着大龙的童年时光。三十多年过去了,隋帮海最初种下的松树苗已经结了塔。曾经沿着这条路,父亲把砍下来的木材运到山外,今天,儿子却在这条路上为保护林海忙碌奔波,山里的一草一木已成为林场人的牵绊,让他们无法不留在这里,当初的四千亩母树林,变成了万亩红松林海,父子俩的经历,正是六十年来三代林场人的缩影。
【现场同期声】好老师 今明:对立龙来讲,他小时候感受到了这样一种种子文化,其实在自己内心深处也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可能就是长大以后也要成为一个林业工人,对不对。
【现场同期声】好学生 赵虹:是你爸爸影响。
【现场同期声】好老师 今明:对对对,你要是没有这颗种子,其实你看你年轻嘛,其实有很多外界的诱惑,随时可以转身离开,而且咱们场子其实有一段时间也经历了困难,那段时间大家都没有离去,为什么没有离去,就是因为每一个,每一个人心中可能都有这么一颗种子,就拥有这颗种子,才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大家可能才能站得住,守得稳,也做得长,可能是有这种感觉,你看大家的言谈,虽然说只言片语,虽然说很朴实,但是其实这是一种力量,他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它一定是一种种子的力量,是一种信念的力量。
【正文】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历史的车轮进入2012年,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林场发展也进入了全新阶段。三棚林场成为国家重点红松林木良种基地,隋立龙作为场里唯一的“八零后”,也显示出自己的技术特长,成为场里的骨干。而这几年,林场的变化也更大了。不但给国家输送了10万公斤优良红松种子绿化祖国大地,经济效益也逐年增长,昔日的荒山秃岭上,已经建成标准化红松母树林基地10000亩,红松幼林8000亩。红松林长起来后,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下多大雨,沟里的水都是清的。2017年,林场获得大丰收,全场收获松塔180多万公斤,产值1600多万元,林场人均收入5万多元。红松母树林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眼看着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天比一天好,作为林场技术骨干的大龙更是干劲儿十足。
【现场同期声】三棚国家红松良种基地副主任 隋立龙:工作当中吧,也会遇到很多难题,通过学习查资料,请教指导专家,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搞明白,他们为子孙后代多造点林,到我们这代呢,保护好,传承下去,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现场同期声】通化三棚林场职工:我们不为了那个塔,我们为了林子我们也得过来瞅着看着。
【现场同期声】三棚林场职工 隋帮海:人应该往远点看,为这个子孙后代这个造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将来林业还是有发展的,国家也逐步地对林业特别重视,所以像他们这代应该好好干,将来也为他们的子孙将来打下好的基础。我今年就退休了,我这个大孙子十岁,将来他要能出息,将来也考林业大学,我是这么想的。
【现场同期声】好学生 亦方:你是这么想的,那跟儿子沟通过吗?
【现场同期声】三棚林场职工 隋帮海:哈哈哈。
【现场同期声】好老师 今明:这就说的是我们三棚、三棚人的这样一种青山绿水梦,金山银山梦,也就是三棚人的这样一个中国梦。三棚林场60年,几代人,它能够风雨不倒,初心不改,然后越做越好,种子的质量也越来越好,不仅完成了为国家育种的任务,还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林场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问题,不断地改善我们职工的这个美好生活,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看到,它就是有一种好的初衷,一种好的想法,一种好的追求,然后走了一个好的道路,在这过程中我们就看到,个人的理想个人的生活和这个时代的发展,和整个国家民族的这种发展道路,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就是有时候我们经常会感受一些力量,我们为什么总是被一些普通人,被一些平凡的人所感动,因为这里面才有最深沉的信念,才有最深沉的初衷。
【现场同期声】好学生 赵虹:就是一生都奉献到这里,我就觉得这个就是让我特别受感动,同时呢我也觉得像我一个基层的人,就是他们真的是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就是这种执着,就是热爱,这种精神,真的是感染到我了。
【现场同期声】好老师 今明:我们很多林业工人,他们不仅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份事业,自己的子女可能也投身于这样的事业。我们看到的它是一种职业的传承,其实从更深层次来讲,这是一种对自己曾经选择,或者对自己初心的一种坚守,甚至说是对初心的一种忠诚,就是事实上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就是我们有时候自己选择一份事业之后,当我们觉得自己辛苦之后,我们往往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再进入这样一个行业。但是像这对父子,包括林场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又愿意呢?说明首先是他们自己肯定了自己的这份职业,他们肯定了这份事业,他才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也投身于这样一个事业。其实,从整个我们共产党人的这种党性来讲,他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60年的时间我们追求一件事情,不仅我要这样去做,我的孩子还要这样去做。你看我们党从1921年到现在90多年的历程,其实它一路走过来,步履蹒跚,历经风雨,一代一代人接续奋斗。总书记经常讲,共产主义事业实现人类的美好生活,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是需要接续奋斗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人不断地去努力。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经常讲,它确实真的是需要一种深沉的一种热爱,需要一种忠于职守,忠于事业,忠于自己生命的这样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当然我们从外在看是一种传承,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坚定,一种坚韧。
【片花】【正文】登陆新华网吉林频道、新浪吉林、吉视网、关注吉林省好好学习,吉林电视台微博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节目信息及精彩花絮。下载“新时代e支部”、吉视通手机APP,点击新华视频,收看每期节目精彩回放。扫描屏幕下方二维码,参与节目互动,让我们一同好好学习吧。
【现场同期声】通化三棚林场场长 赵泉湖:咱们红松母树林的疏伐,大家都存在不同看法,究竟我们是采还是不采,大家分别谈一谈你们的想法。
【现场同期声】林场职工:伐一棵树每年损失一百到二百块钱左右,所以说我不建议采。
【现场同期声】林场职工:再伐的话可能效果不是那么太明显,我的建议还是不能采。
【现场同期声】林场职工:边缘的、小的、不成形的,就采那种。
【正文】面对会场上反对疏伐的声音,赵波和赵泉湖都清楚,他们跟自己一样,把每一棵红松都当成孩子一样珍爱。赵波耐心地向职工们解释,疏伐是为了调节树木个体间的矛盾,让红松林更好成长的科学抚育办法,可以让红松提早成材,是更长远的发展方式。
【现场同期声】通化县三棚林场原场长 赵波:今年疏伐了,是影响两三季的收获。但是过了两三季之后,它的产量上来了,树枝长开了,它的侧枝主枝同时结,这个产量要高,而且这个树的质量还要好。咱们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我们现在受益,是老一辈为我们创造的,我们今天所创造的,是为我们今后,特别是年轻的,你们都受益,为我们下一代留下,是不是,丰富的资源。
【现场同期声】通化三棚林场场长 赵泉湖:这里有本书是咱们曾经的三棚林场老场长陈少柏,他写的书,他现在已经去世了,离开我们了,我给大家朗读一下,《战林海》,昔日满目尽凄惨,山赤水枯少良田,今朝林海已百万,林茂粮丰溪潺潺,鸟来唱富花伴舞,摇钱树下展金山,几代营林何所愿,汗洒青山心甘甜。
【现场同期声】通化三棚林场场长 赵泉湖:那大家对咱们今年红松母树林疏伐指标要不要?咱们采不采这个问题进行表决,同意进行母树林疏伐的同志请举手。好,咱们基本上大家全都同意,咱们今年这个母树林疏伐继续进行。
【现场同期声】好学生 赵虹:你也知道我的工作在基层,在社区,一个事情接一个事情,而且有些事情甚至你都无法去破解,所以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就非常的纠结,就是说的,觉得自己干得挺累的。
【现场同期声】好老师 今明:是一种职业倦怠吗?
【现场同期声】好学生 赵虹:应该是这样吧,就是说,觉得说年龄在这,总给自己找这样的理由,总觉得说我,其实我干多干少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总有这样的感觉。但是这次到这来学习以后,尤其是走进三棚林场以后,我面对他们的时候,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人家就觉得这个工作是应该的,而且说我干得还非常开心,而且我甚至世世辈辈、祖祖代代的我都想要留下来,去做这个事情,然后为下一代,就是让他们去过得更幸福,这种精神真的是感染到我。我一定要留下来,一定要把社区的这个建设,把服务百姓,把这个工作做好,同时我也会把这次在三棚林场看到学到的东西,带回我们社区,给他们讲一下三棚的精神吧。
【现场同期声】好学生 亦方:作为我们新闻工作者,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的初心可能就是,用镜头去讲述美好的生活,去记录美好的生活。我想到一句话,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一些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有过抱怨,有过退缩,有过委屈,有过难过,有的时候就在想,不再拍片子了,不再出来了,或者怎么样。但可能几天不再面对镜头的时候,就觉得心痒痒。
【现场同期声】好老师 今明:缺点什么。
【现场同期声】好学生 亦方:嗯,这可能就是我们的初心。所以我觉着通过这一趟学习,我也更坚定了我走新闻工作者这一条路。我觉得将来,我不但要记录我们的岁月静好,其实更多的,我想记录一些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
【现场同期声】好老师 今明:看来确实是不虚此行,很有收获。也看到了三棚人的初心,同时也擦亮了我们自己的初心。其实我们每一个个人的初心,和咱们整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它是本质相连的。这满山遍野的红松,其实就是三棚人六十年来坚韧不拔奋斗的成果。当第一代三棚人在这种下第一棵红松的时候,他们心中其实已经有了这样的图景,当然他们也深知他们看不到这样的图景。可是他们坚定,他们的子子孙孙终将看到这样的图景,每一颗红松,就是三棚人献给这个国家,献给我们这个时代的,熠熠生辉的一颗红心。这颗红心不是别的,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我们林业工人的初心。我记得总书记讲过,他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小课堂:习近平用典】“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句话出自北宋王安石的《题张司业诗》,这句诗是对张籍诗歌的评价,意思是说张籍的诗看起来好像很平常,但细品其中的意思却最为清奇峭拔;看起来做得很容易,但实际上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创作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这句经典诗论加以引申,喻指人生之路、前进途中,平川与高山并存,缓流与险滩共在,丽日与风雨相伴,喜悦与哀伤同享。植树、造林、育种看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淡无奇的工作,却是三代人一个甲子的坚守,所见证的不仅是荒山变林海的历程,更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和对信念的执着追求。以实干为足,践行初心;以担当为手,传承使命。一粒粒种子在追寻初心中展开了新时代的绿色画卷。
【片尾】【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我又再次背上小书包。敲黑板、划重点,学霸诞生记在这里上演。新时代,哦新诗篇,把梦想叫醒,出发吧少年。好老师AND好学生,走到哪里学到哪,当思想照进现实,理论变得萌萌哒,碰撞历史的洪流,穿越变成百慕大,用时间感受真理,脑洞小宇宙爆发,一起get,一起来。
【结束】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作品标题
|
《好好学习—虎豹归来》
|
播出日期
|
2018年4月28日
|
时 长
|
35分
|
作
品
评
介
|
2018年3月,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在国家虎豹公园红外相机素材中,惊喜获得重大发现:一只野生东北虎在视频中从容健硕、威风凛凛地漫步。这是近五年来,通过监控发现的最为清晰完整的一段野生东北虎视频,对野生东北虎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依据。《好好学习》栏目组涉险全程独家跟踪拍摄,有幸记录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本片中,不仅报道了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更通过深入采访,了解了“虎豹归来”背后的故事。结合栏目特色,本期节目是重大新闻事件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理论的生动结合。既有事实展示,又有“好老师”点评,深入浅出、生动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在吉林的具体实践。
|
采
编
过
程
|
为了拍摄本期节目,《好好学习》近15人的拍摄团队历时一个月,先后十余次跟随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深入东北虎栖息的核心区域,穿密林、趟河流、趴虎窝,拍摄素材长达30余小时。片中还引入航拍、延时拍摄等手段,全方位多视角记录寻踪“野生东北虎”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拍摄团队以节目特定角色“好学生”、“好老师”带着实践之问贯穿节目始终,通过对林区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的深入采访,以拟人的口吻“对话”虎豹,深入报道“虎豹归来”背后的故事。
|
社
会
效
果
|
节目播出后,引发了更多人对保护区,对野生动物保护,对生态的关注。吉林省农委、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先后联系到本栏目,介绍生态保护工作,直接促成栏目记者又奔赴吉林梨树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黑土地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题进行相关报道。多家企业有意和珲春林业局合作开发旅游项目,收购林区村民的蜂蜜,并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
《好好学习——虎豹归来》
代表作《好好学习—虎豹归来》网络版(上)
代表作《好好学习—虎豹归来》网络版(下)
【栏目炒片】
你,在哪里?当代中国。
你,在怎样的时代?新时代。
当梦想照进现实,当理论走进生活,
好学生和好老师们即将踏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学习征途。
七个社会领域,近百个理论主题与实践任务,
中国首档“七进”纪录式理论宣传节目——《好好学习》,
让可信的理论变得可爱,让有意义的学习变得更有意思。
每周六21:15分,吉林卫视,赤诚钜献。
【标题:虎豹归来】
【先导片】四月的长白林海一片苍茫,架设在这里的数千台红外相机一直悄然记录着另一番生动的景象。画面中的东北虎,东北豹,有的在慵懒漫步,有的在嬉戏打闹,有的似乎还注意到了摄像镜头,玩起了自拍。这段拍摄于2013年的视频则记录了一只雌虎带着四只虎崽从镜头前走过。小虎们还不忘回头张望,俏皮可爱。野生东北虎一虎带四崽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然而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森林采伐过度,食物链中断,野生东北虎逐渐消失,几十年间长白山林海绵延千里,回荡的不再是虎啸,而是关于东北虎的传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东北虎豹保护两次作出批示。中国对百兽之王的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过各方不懈努力,莽莽长白山而今重现虎跃重山之景,频传虎啸生风之声。目前吉林省境内野生东北虎已达到27只(左右),东北豹恢复到42只(左右)。珲春林区是保护区核心区,这里有东北虎家族四个,东北豹家族两个,是我国野生东北虎豹分布数量与密度最高的地区。
“兽中之王”的一去一回,同一片森林里到底发生过什么?开春了,又到了保护区工作人员上山取红外相机素材的时间,镜头下的那些东北虎豹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他们的家庭是不是又添丁进口了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现场同期声】
好学生:英子:我一想到东北虎、东北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上要跟他们那么近距离接触就特别期待。还有无限的想象。就感觉旅程和以往都不一样了。
好学生 英子:嗨,李主任。
好学生 郭华兵:李主任你好。
好学生 李峰杰:你好。
好学生 英子:你好。你好。走,我们好学生团队已经组建完毕,人齐了,出发!
好学生 李峰杰:出发。
好学生 郭华兵:出发。
【好学生好老师介绍】本期节目吉林电视台主持人英子携手国家虎豹公园管理局“八零后”工程师郭华兵,和热爱生态保护,家住虎豹公园核心区的珲春市板石镇孟岭村的村委会主任李峰杰组成好学生团队进行探访学习。好老师由我们的老朋友,东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今明,和东北虎豹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生态学博士冯利民担任。好老师冯利民的来头儿可不小,他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团队2007年在珲春自然保护区拍摄到了中国境内第一张自然状态下的野生东北虎照片。接下来好学生们将在“寻虎”之旅中,观察体验保护区的变化,挖掘王者归来的原因。学习探访之后总结收获和体会,撰写学习笔记。
【现场同期声】
好学生 英子:哎,这林业局里头 怎么没有人呢?
好学生 李峰杰:人呢?
好学生 英子:咱们到那边看看吧。
好学生 郭华兵:走。
好学生 英子:这屋有人。我们这次过来呢,就是想了解一下有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相关信息,可是我们看到大楼里没有人啊。
珲春林业局党委工作部田鹏鲲:我们的干部职工今天全到辖区里清山清套去了。
好学生 英子:都去了?
田鹏鲲:都去了,因为忙完手头工作的都走了。
好学生 英子:那我们怎么去联系他们?
田鹏鲲:那我带你们去吧。
好学生 英子:太好了,谢谢。
好学生 郭华兵:谢谢。
【音乐小片:好学生一行来到清山清套地点】
【第一环节:欢迎来安家】
【现场同期声】
珲春林业局党委工作部田鹏鲲:这就是我们清山清套的工作人员。看是谁带队,李局长。
好学生 英子:我们终于找到大队伍了。
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志刚:你好,这么远你们都过来了。
好学生 英子:你好李局长。
李志刚:三个人一个组,然后事先编好路线,无死角全覆盖,没有死角,不留死角全清一遍,跟我们一起参与参与?
好学生 英子:好,还是给我们指导一下吧。
【正文】李局长所说的是珲春林业局正在搞的全员全域清山清套活动。2015年,吉林省全面停止了商业性采伐,林业人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转变。已经由原来的砍木头卖木头变成了如今的营林造林,护林防火和动物保护。好学生参与的清山清套,正是眼下他们的一项重头工作。
【现场同期声】
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志刚:高处长,来,给你介绍几个新的队员。这是我们保护处处长高大彬。充实到咱们清山清套的队伍中。
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处处长高大彬:那咱们往里头走,注意安全啊。
高大彬:注意安全。你们那边有没有收获?
清山清套人员:有,发现套子了。
高大彬:发现啦。
好学生 英子:别动,让我过去看一下。
高大彬:现在咱们眼前看到这个呢,它主要对这个鹿科产生威胁,也就是有蹄类的狍子啊、梅花鹿啊。它的原理就是这样的,咱们看到这个后边就是河流。
好学生 英子:我假装就是动物,我现在爬着过来了,然后我一不小心就进来了。我就要跑,跑跑跑,越勒越紧。
高大彬:越挣扎越紧。
好学生 英子:然后勒到脖子的话就勒死了?
高大彬:对对。
好学生 李峰杰:这两年被套住的有蹄类动物多吗?
高大彬:并不多。你看眼前看见这个套子,这是陈旧套子。
好学生 李峰杰:有没有新的套子?
高大彬:没有发现,最近几年。
好学生 英子:那就是说现在打猎的人少了?
高大彬:对。猎人下套子他是有规律的。
好学生 英子:哎呦,天哪,我觉得我这个跟头没白摔,看没看见。
高大彬:这个套子跟刚才那个就不一样了。
好学生 英子:不一样吗?
高大彬:这是野猪套。
好学生 英子:这是野猪套啊。
高大彬:因为它第一,它比较粗,第二,它下的高度比较矮。
【正文】狍子,野猪和鹿都是森林里常见的大型有蹄类动物。它们也是东北虎主要的食物来源。而一些不法人员受利益驱使,在林子里下套子,夹子,却是这些野生动物面临的最大威胁。
【同期声】珲春林业局局长 王越:从定格为全员全域清山清套那天起,我们实际就把这个虎豹保护定为我们现在的头等大事。这么大一个任务交给我们了,我们不能含糊,一定把这件事情做好。
【正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林区工作了几十年的高大彬对这句话有着很深的体会。干这个工作久了,这个林区里长大的东北汉子慢慢懂得了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才能在地球村获得永久幸福的生存权利。为了保护好这片森林,点亮东北虎的回家路,很多人都像高大彬一样默默坚守着。
【现场同期声】
珲春林业局巡护队班长 韩飞:有一次巡护的时候,有个挺胖的一个同志吧,走着走着一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浑身全湿了,然后大伙们就赶紧帮忙把他从冰窟窿拽回来,以后他还坚持要巡护,然后没让他去,怕冻坏吗,岁数小。
好学生 英子:然后我们这小妹妹这么细皮嫩肉的,也来清山清套。
珲春林业局巡护队队员 姜爽:是呀。
好学生 英子:哭没哭过呀?
姜爽:偷偷抹眼泪。一开始的时候还是很不理解的,觉得清山清套应该是男生做的活吧,通过一次次参加到清山清套这样常态化的工作当中,自己的心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也是为那个野生动物的安全出行吧提供一定的保障吧,还是很自豪的。
【同期声】好学生 国家虎豹公园管理局工程师郭华兵:因为我喜欢野生动物,但是我没想到,保护野生动物我知道艰辛,但是没想到这么艰辛。
【正文】三位好学生通过参与清山清套,渐渐体会到了林业人思维的转变。继2015年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2016年吉林省所有地方国有林场也都停止采伐。
【同期声】珲春林业局局长 王越:原先满山是林,现在就是没有原来那么多的林子了,所以我们这代吧,争取还是把它恢复到,把现有的这个林地恢复到像50年代,60年代那个样子。
【同期声】好老师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今明:总书记讲过一句话,他说过去我们砍木头是为国家作贡献,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种树,我们看林子也是在为国家作贡献。都是在为国家作贡献,这两者的区别,它是面向的生态保护,面向的是绿色发展,面向的是我们民族和国家这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需要。
【正文】吉林省还将东北虎豹保护纳入“十三五”规划,并研究制定为期十年的吉林省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规划。内容涵盖自然保护区建设,虎豹扩散廊道建设,栖息地生态修复等,全力优化野生东北虎豹生存繁衍环境。不仅如此,为了避开虎豹生存迁徙的重点区域,从珲春市到黑龙江省东宁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被果断取消。从珲春至俄罗斯海参崴的高铁也改道而行,这一桩桩、一件件决策,让人们看到了吉林省各级政府保护野生东北虎的坚定决心。
【同期声】好老师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今明:就像总书记说的一样,把野生动物、把自然界当做我们自己的生命共同体,我们和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们的生活空间里边从来就有它们,而也不应该消灭它们。
【正文】在与巡护人员一起清山清套之后,好学生们的心里一直惦记着的是东北虎的近况,在高大彬的联络下,好学生们找到了有着“郎老虎”之称的郎建民,这个“郎老虎”与东北虎之间有着怎样的情缘?好学生们又会有哪些新发现呢?
【第二环节:住得舒服吗】
【现场同期声】
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 郎建民:我叫郎建民,在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在这儿已经工作了十七年整,十八年头了,专门从事猫科动物的研究。如果说老虎来过它会在这样的树上喷洒一些尿液,而且那个尿液的味道一个多礼拜都挥发不了。如果你闻过一遍之后,习惯了,你会很长时间忘不了,很独特。有些人给我起个外号叫“郎老虎”,这可能是对我从事老虎保护事业多年的一种赞扬,挺自豪的。
郎建民:我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现在已经在老虎的家域里了。这个辖区里有两只老虎,山顶上还有两到三只小虎。当然有几个注意事项我得和你们说:无论碰到什么不要惊慌失措,听从我们的安排,因为我们会有一些防身的保护你们安全的措施。
【正文】这里就是虎豹真正的家园,是它们觅食生活的地方。在专业巡护人员的带领下,好学生一步步走近它们,在这里它们吃得好吗?住得舒服吗?郎建民和队员马上要给一些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取回拍摄的素材。
【现场同期声】
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 郎建民:这个就是我们记录动物在野外活动的红外相机。
好学生 英子:为什么把相机架在这里?
郎建民:你看到这个树没?这棵树是老虎经常走在这时标记领地进行挂爪。
好学生 郭华兵:真的?现在就能看到?
好学生 英子:就是上面这些脱落的树皮就是老虎挠的?
好学生 郭华兵:是这棵树吗?
好学生 英子:天啊。
郎建民:看到这儿没。
好学生 郭华兵:是这棵树吗?
郎建民:这些都是。
好学生 英子:老虎能挠这么高呢?
郎建民:老虎在这儿挠,这是长期标记领地的一个行为。
好学生 英子:就是这是我的了,你们不要触碰了。
郎建民:走到这里,起来之后到这儿来之后。
好学生 英子:先搂住。
郎建民:我找找看有没有虎毛。
好学生 英子:还有虎毛!
郎建民:这个是。
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 薛延刚:在这呢,在这挂着呢。
郎建民:这个是,这几根是。看到没。
好学生 英子:哇,这么细小都能被你们发现。
郎建民:非常柔软,别看老虎那么大,毛非常柔软。
好学生 英子:真的是虎毛。
郎建民:拿手感觉一下非常柔软。
好学生 英子:那能看出来它上次来挂爪的时间距离现在有多久吗?
郎建民:看看相机就知道了。
好学生 英子:哇!
郎建民:看到没。
好学生 英子:转身就走了。
郎建民:但是它转身的时候撒了一泡尿。好好看,看到没,喷了一下子。
好学生 英子:它撒尿那么快啊?
郎建民:就喷洒一下子。
【正文】这片山林对于好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对于郎建民和他的团队,却再熟悉不过了。在这山间密林穿行了十多年,每一点变化都逃不过他们敏感的神经和敏锐的眼睛。
【现场同期声】
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 郎建民:我刚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在山里找老虎脚印是很费劲的。现在满山都是老虎,老虎数量也多,愿意在这里安家了。
好学生 英子:这个是非常可喜的。
(信号炮响)
好学生 英子:什么玩意儿?是有老虎了吗?
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 高雨:这里有老虎脚印。
好学生 英子:真的是老虎脚印吗?
高雨:真的是,你看这儿。
好学生 英子:哇,真的。
好学生 李峰杰:真的是老虎脚印。
郎建民:这个是。看看公母,是雌虎。应该是一个雌虎。
好学生 英子:是母虎。
郎建民:老虎走路是这样的,抬起来,内八字,垂直地面,就抬五公分左右。内八字,起来,放下。
【正文】一谈起老虎郎建民就生龙活虎起来,他告诉好学生,过去碰上老虎都是要三年两载的,现在上山遇见老虎早不再是新闻了,他还有更惊险刺激的经历呢!
【现场同期声】
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 郎建民: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吧。我和老薛还有一个兄弟我们一起上山跟踪一个老虎,结果没有想到掉老虎窝里去了。走到山顶上之后,突然发现一片山,别的脚印都没有全是老虎的脚印,脑瓜就蒙了。
【郎建民手机视频】别说话啊,录点声音。现在我们考察队员又来到了这个雌虎家族生活的一个地区。现在的画面拍摄的是一个雌虎母亲的一个足迹。
【现场同期声】
郎建民:一抬头看到一个身影“唰”一下就过去了。结果没有走出,可能有五六十米,就发现这个叫唤的这只老虎脚印把我们行走的路线给切断了,边上有带着三个小老虎的足迹,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原来是当妈的护崽子,就是如果你再跟,我崽子就在前面呢,再跟我就上来了。
【正文】如此艰辛和危险,郎建民和这帮子兄弟们从来没有退缩过。
【现场同期声】
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 高雨:我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主任给我们两口子都上过课,也特意跟我媳妇说过,说因为我们这一行,从事这个行业必然是有危险性的。上山时候的一些规矩,上山的时候告诉家里一声,下山的时候赶紧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 薛延刚:有的时候下山回来挺累了,就忘记给家里打电话了,后来家里来电话了,好一顿说。不知道我们惦记吗?告诉你下山必须打电话!
【正文】好学生们跟着他们在山里走了一大天,为相机更换了电池,接下来回到监测中心,看相机素材,是这次追寻虎踪的重头戏。
【现场同期声】
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 郎建民:这是另外一只,和刚才的花纹不一样,就是常看之后一眼就看出来。
好学生 英子:这个是白天的。天啊,你看它走路的时候真的是那样的,先把掌心向上,然后再伸出去。
郎建民:身上,上半部分金黄色和黑色条纹相间,腹部雪白雪白的,也有黑色条纹,对比越强烈说明它越健康。
好学生 英子:就是说它吃还不犯愁。
郎建民:对。它现在在野外吃的东西很够用,你看它肚子多大,估计是刚吃饱。我们现在就是说经常看到这种老虎的话,这种白天而且是这么标准的老虎走道,脑袋还转过来,给你摆姿势的,很少。
好学生 英子:太难得了。
郎建民:这么清楚的而且摆这个姿势摆得这么标准的这可能是第二回,而且是白天。
【正文】郎建民所说的第一回是拍摄于2014年11月25日的一段视频。那段视频中,一只威猛的东北虎在镜头前停留,还摆了一个标准的pose,于是圈里人都管那只东北虎叫“标准虎”,也就是形态神态最靓的一只东北虎。而这次寻虎之旅,好学生们也格外幸运,见证了这段拍摄于2018年2月4日的第一手视频。视频中的这只野生东北虎从容健硕,威风凛凛,形象神态如此清晰完整难得一见,完全可以和标准虎相媲美。
【同期声】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 郎建民:老虎有了,有蹄类动物丰富了,接着森林生态系统就恢复了。再往下来说,我们的山更绿,水更清了,空气新鲜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会享有这一片青山绿水的一个成果。
【正文】2017年8月19日对东北虎豹来说,对于关心野生东北虎豹保护事业的人们来说,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吉林长春挂牌成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以虎豹为主题的国家公园,规划面积1.46万平方公里,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其中吉林省片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1%,野生东北虎豹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国家公园将在2020年正式成立,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有了自己的新领地、新家园。
【同期声】好学生 珲春市板石镇孟岭村村委会主任 李峰杰:虎豹公园里的虎豹健康表示一个这个整个森林系统的健康,我们村的生态环境一定要重视起来。
【同期声】好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冯利民:因为虎豹它就是标志,因为它是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一只野生东北虎它每年需要50只左右的有蹄类动物。现在我们会看到在咱们中国境内,尤其是在吉林省东部地区虎豹这些年呈现增长的趋势,非常准确地反映了一个信息,也就是说咱们吉林省长期所做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
【同期声】好老师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今明:我们以前经常讲,人可以为自然界立法,但是其实自然界有时候也在为人明确一种尺度。虎豹的一来一回,就是自然界对我们人类的活动,对我们人类毁林的活动和护林的活动在明确一种尺度,明确一种规则,明确一种可与否。
【学而行 学而用炒片】
【正文】看到了如此亮丽威猛的东北虎,好学生们也是异常兴奋,除了野生虎豹,这里还有豹猫、鹿、狍子、野猪、猿麝等等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群,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象和人与动物共生的和谐场景。要说和谐共生,郎建民告诉我们附近有个官道沟村,村民从前都是猎户,还时不时到山里打两个野物,如今打猎不仅成了一个历史名词,各种野生动物还时常来串门儿,这是什么情况呢?
【第三环节:邻里情意深】
【现场同期声】
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 郎建民: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李勇家。
好学生 英子:小的时候就打猎是不?
珲春市春化镇官道沟村村支部书记 李勇:小的时候跟老人一起上山。
好学生 英子:那个时候都打过什么?
李勇:狍子、野猪。
好学生 英子:野猪也打过?
李勇:都打过,梅花鹿都打过。
好学生 郭华兵:那时候野生动物是不是特别多?
李勇:刚开始多,经过几年以后就很少了。
好学生 英子:都让你们打没了。
李勇:打猎的多嘛,都是随便打。
好学生 英子:从哪年开始就放下猎枪开始不打了?
李勇:经过他们的宣传,作为模范村来说,不打猎,也帮扶我们增加一些经济上的收入,我们就组成了一个农民巡护队,带动全村也几乎没有打的了。
【正文】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的积极引导下,李勇所在的官道沟村,成为珲春当地第一个无套村、无夹村,观念逐渐转变的村民组成了义务巡护队。生态意识提高了,变化跟着就来了。
【现场同期声】
珲春市春化镇官道沟村村支部书记 李勇:前年冬天就是马鹿进村好几只,被狗都给堵在这个后面的道口这儿。我们都在搁人看狗,这样就赶紧报告保护局把它拿走。
好学生 英子:现在鹿下山了,大家一起看狗,然后救助。那如果是以前的话呢?
李勇:摁倒吃肉。
李勇妻子 李金荣:一看大伙儿齐心协力救助动物,心里特别感动。现在国家提倡保护野生动物,我们全家都支持他,一发现老虎脚印马上告诉他。
李勇:现在我领你们上曲双喜家看看。
好学生 英子:嗯。
李勇:他以前也是老猎手了,还被老虎咬伤过。
好学生 英子:还被老虎咬伤过?
李勇:对。
好学生 英子:给我们讲讲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珲春市春化镇官道沟村村民 曲双喜:老虎来了,厉害,嗷嗷使劲叫唤,把我叼着就跑了。哎呦,快。
好学生 英子:能给我们看看你的伤口吗?
曲双喜:看。
好学生 英子:你这是抬胳膊了,没让脑袋受伤。
曲双喜:后来就在雪里摁着我,我也动弹不了,给我胳膊咬碎了,咬得稀碎,后来就不咬我了,完了我就跑出来了。
【正文】险些命丧虎口的老猎户曲双喜并没有因此憎恨老虎。反而加入了义务寻护队来守护这片山林。像曲双喜这样默默付出的村民还有不少。为了让大家多收入一些,珲春东北虎国家保护区管理局还为村民送去蜂箱,引导大家养殖蜜蜂,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大伙儿的收入。
【现场同期声】
珲春市春化镇官道沟村村民 郭成文:年头好的话,这一箱蜂产蜜一百来斤呢,你说说吧,15块钱一斤,你算算吧。
好学生 英 子:一百来斤。
郭成文:1500块钱呗。
好学生 英 子:1500块钱。
郭成文:住这个地区你就得保护这个地区,你说把动物都抓光了,后人看什么玩意儿啊,绝种了那都得。
【正文】虽说养蜂带来的收入有限,这个小山村附近的资源也并不富饶。然而保护野生动物这根弦已经在村民心里扎下了根。迎百兽之王回家、为虎豹让路,百姓们一直在为人和动物和谐共生努力着。
【同期声】好老师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今明:当地村民的这种我们讲生活方式的转变,它是我们整个时代生活方式转变的一种缩影。这种转变的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把我们自己当作自然,它是我们整个时代绿色理念、绿色发展,整个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的一种具体的体现。
【尾片】巍巍长白,茫茫林海,王者归来,保护之路依旧任重道远。如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雏形已现,基本形成了温带森林最为完整、最为典型的野生动物种群。一条虎豹无障碍通行的绿色生态廊道铺展在长白林海间。虎啸山林、豹跃青川,东北虎豹作为旗舰物种它们回家了。野生东北虎豹是吉林东部绿色转型之魂,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期声】好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冯利民:如果这个生态系统要给人类带来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自然的发展、自然规律,它进化的一个规律,它物种之间生存的一个自然规律。所以如果你一破坏它,它会间接地来破坏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这种环境。
【同期声】好老师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今明:我们跟自然界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我们跟自然界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什么叫生命的共同,其实我们讲唇亡齿寒也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破坏了自然界,自然界就会报复我们。如果我们的生活空间里没有了这些野生动物,没有了这些生灵、也没有了这些生灵赖以栖息的这样一个美好的家园,其实我们的家园也是不美好、不完整、不持续的。
【学习笔记】好学生 国家虎豹公园管理局工程师郭华兵:我和保护区的保护工作者一起翻山越岭、爬冰趟河、共同巡护,查看红外相机,探寻虎豹的栖息环境。我一直被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责任、荣誉、自豪感感动着。确实是他们点亮了虎豹的回家之路,激励我以后以更大的热情、干劲和动力,同野生动物保护一线的同志们一同做好我们共同的伟大事业——东北虎豹保护。
【学习笔记】好学生 珲春市板石镇孟岭村村委会主任李峰杰:我是土生土长的珲春人,是一名果农,我生活的孟岭村座落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核心区。现在野生虎豹多了,生态环境变好了,家乡的知名度一天天大起来了,这是老百姓内心里期盼的。
【学习笔记】好学生 吉林电视台主持人英子:鞋子掉底、靴子灌包、担心蜱虫叮咬、体验清山清套,两天下来真是力尽筋疲、腿软如泥。揣着亲人的牵挂进山,冬天一身汗,夏天一身泥,启程就意味着马不停蹄。他们从不渴望赞美,更不奢求颂歌,而是始终默默地付出着付出着……
【小课堂:习近平用典】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意思是说: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这一质朴睿智的生态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生态文明作出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他曾这样深入浅出地论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从东部山区的虎啸山林到西部湿地的鹤舞蓝天,吉林大地的生态修复保护积厚成势,无疑是绿色发展蓝图中经略深远的一笔。带着打造“吉林样板”的美好愿景,用新探索开创新局面,吉林人正让生态文明之路在新时代迸发出强大生命力量。
【片尾】【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我又再次背上小书包。敲黑板、划重点,学霸诞生记在这里上演。新时代,哦新诗篇,把梦想叫醒,出发吧少年。好老师AND好学生,走到哪里学到哪,当思想照进现实,理论变得萌萌哒,碰撞历史的洪流,穿越变成百慕大,用时间感受真理,脑洞小宇宙爆发,一起get,一起来。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