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编稿子:日复一日的兢兢业业
——记吉林日报《东北风周刊》编辑室主任赵培光
如果将报纸比作气势恢宏的大厦,那么副刊就是这座大厦门前的靓丽盆景。这番风景离不开副刊编辑的耕耘,赵培光就是这样一个辛勤的耕作者,从业三十年来,他始终默默地付出,为读者提供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宴,也为社会奉献了无穷无尽的精神产品。
赵培光总是很谦虚,说:“孙犁做《天津日报》副刊,做成了‘大巫’;我是晚辈,做《吉林日报》副刊,连‘小巫’都没够上,只有向他学习、学习、再学习!”
喜欢文学热爱工作 对每个文字都想入非非
从大学生时代起,赵培光就特崇拜鲁迅、冰心、孙犁等名人,并且不断地创作诗歌、散文、小说,一心想成为大诗人、大作家。
大学毕业后,赵培光如愿来到了吉林日报副刊工作,年复一年,随着一期又一期的副刊,他早已习惯了策划、组稿、编辑、出版等一系列的工作程序,就是在这 种普通与平常里,他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成绩。每期清样出来,他总是一遍一遍筛查,力争杜绝差错;付印之后,他还是放心不下,以致精益求精。常常是,他把样子 带到家里,如果审读中发现问题,便马上打电话给夜班照排和校对求助;如果联系不上,他便从十余公里外的家中赶到单位亲自纠正。别人工作八小时,赵培光则不 分班上班下,整个人的思维系统似乎都在围绕着版面转。每天,他总是有着干不完的工作,组稿、调版、开编前会、接待作者和读者,而他却乐此不疲。
赵培光这样说:“我就是喜欢文学,喜欢品读文章,我对每一个文字都想入非非,我就是享受这样的工作。”
做好副刊三大法宝:眼光、智慧、胸怀
“作为一名副刊编辑,胸怀、眼光和智慧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赵培光向大家介绍多年的经验,日复一日的文字生涯,使得赵培光对图文的运筹和全局掌控颇 具大将风范,思想与情感、知识与趣味、文字与技巧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他会适时地推出既符合大众审美兴趣,又紧贴时事的专题版,牢牢抓住读者的视线和心 弦。
赵培光说:“做编辑眼光要高,而且还不能眼高手低,这样才能拿出最好的东西来。编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做自觉的文化践行者。智慧像厨师,比如各种 蔬菜、肉、鱼虾等食材,怎么样做成饕餮大餐,那么怎样将文章付诸于版面,要靠编辑智慧的调整。做编辑要有广阔的胸怀,选稿时编辑都会有自己的感情倾向,有 自己喜欢的风格的稿件,但是选文章不能全凭一己所好,要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受众的阅读需求,得把特别好的稿子呈现出来给大家。”
一期又一期,赵培光都精心选稿、配图、改标题、调版式……直到满意。出版之后,再与下属进一步审读、研究、策划下期选题。每每遇到好版面,好文章,他 总是习惯性地剪裁下来,研读学习,并推荐部门同事品赏,领会其中精髓;他总是尽可能地把每期周刊都调理到完美或接近完美,从而使读者们实现从阅读到悦读。
如今,《吉林日报?东北风》早已成为了领先本省、声震东北、影响全国的品牌。
积极创作忘我思考 帮助作者实现梦想
编辑工作之余,赵培光还积极创作,已出版著作11部:散文诗集《不息的内流河》、诗集《别一种心绪》、散文集《野马闲弛》、小品集《人生小酌》、散文 集《寂静的回想》、诗集《临近秋天》、长篇小说《顺风摇摆》、散文集《一个人的路程》、随笔集《再发送一次》、散文诗集《瞬间回味》、随笔集《微生活》 等。事实上,他也收获了不少荣誉。2011年,赵培光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2013年被吉林省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他的《当代作家的立场与担当》获吉 林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银奖:今年又被评为“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劳动模范……此外,赵培光还被评为吉林省首届新闻出版优秀人 物、长白山文艺奖、吉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对待作者,赵培光总是不厌其烦地提供各种帮助,不计得失。他平日里总是积极主动地与四面八方的作家与作者做朋友,热心服务。在他的眼里,没有大作家、小作者,只要文字足够精彩,有文思灵性在其中,哪怕作者是无名小卒,他都会殷勤指导、修改,直到达到发稿要求。
赵培光就是这样一个辛勤的耕耘者,纯净的文人和出色的编辑。对于此次获得吉林新闻名人奖,他说:“我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做的就是平平常常的工作,但我就是喜欢,同事们都说我特别陶醉。我只是希望大家把我看做一个文人,多包容我。”